PREVIOUS INFORMATION
歷屆資料
HOME  keyboard_arrow_right  歷屆資料  keyboard_arrow_right  看跨界科藝新秀如何用科技關注個人與社會──薛祖杰《地帶》
看跨界科藝新秀如何用科技關注個人與社會──薛祖杰《地帶》

看跨界科藝新秀如何用科技關注個人與社會

──薛祖杰《地帶》

 

▌薛祖杰《地帶》

  @桃園展演中心 大排練室

  10月1日(六)17:00 - 17:30( 16:45觀眾進場)

▌索票網址|https://reurl.cc/nO0rR8

 

文/林耿邦;圖/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

 

2021年,Covid-19疫情開始延燒,劇場實體演出紛紛取消,許多劇場創作者開始思考不同形式的創作可能,其中包括了第二屆科技表演藝術獎得主薛祖杰。

 

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的薛祖杰,在為劇場按下暫停鍵的疫情期間,他並未停下腳步,反而嘗試跳脫熟悉的劇場表演環境,踏入了科技藝術的領域,《地帶》就是他第一件科技表演藝術作品,並且通過「第二屆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—超藝力」的層層考驗,從眾多優秀作品裡脫穎而出,榮獲新秀組貳獎。

 

《地帶》的孵化導師: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王柏偉特別提到,臺灣的科技藝術作品創作,多是從某項獨特技術出發,打造這項專屬技術的感官體驗。而劇場藝術出身的薛祖杰,則是從他自己所關心的個人及社會議題層面出發,再加入對科技的運用,表達想說的事情,這是臺灣科技藝術作品創作脈絡上比較少見的。

 

《地帶》的創作邏輯與一般科技藝術作品相異,因而為科技藝術的主題發展帶來更多可能。 攝影/劉璧慈

 

《地帶》以獨舞形式,藉由手機網頁互動為科技表現形式,討論群體和個人的關係,演出時觀眾將透過「手機」進入網站欣賞此作,隨著網頁的文字指示,移動、觸發各種裝置或是空間效果。而觀眾透過這個經驗,理解社會中各種角色的敘事與過去。

 

王柏偉提到,在看一個社會現象或技術事件發生的時候,背後往往不是由單一技術誘發,而是許多技術所扣接,所以當代的技術有個重要的問題就是「設計」,如何將不同的技術組裝在一起,以及不同技術的介面及連動關係,又是如何組合成我們所面對的現象,是一個科技藝術作品在使用技術時必須思考的問題。

 

《地帶》透過人與手機的互動,討論每一個社會角色的敘事與過去。在呼應社會現實上有著敏銳的巧思。 攝影/劉璧慈

 

同時王柏偉也表示,《地帶》雖然看似是從手機介面去處理背後誘發帶來真實生活的問題,但實際上它的處理了非常多的層次,技術如何在個人、社會、技術三個不同軸線上組裝起來,以及技術的設計如何影響個人對於社會的感受,這部份串接及運用,是這個作品的一大看點,《地帶》的特殊性就在於技術如何被設計組裝在一起,成為一個現象,這種表現方式,是跟現在臺灣其他科技藝術作品很不一樣的地方。

 

《地帶》能這樣專注在技術整合上,也許是因為薛祖杰是初次踏入科技藝術的領域,仍在大量吸收科技技術上的知識,因此他將自己導演的角色重心,放在如何將表演者與不同的技術夥伴組合在一起,同時緊緊扣合議題,他也要求技術夥伴們不要只服務導演的意志,而是必須貢獻自己對於表演及技術的認知,共同進行討論,並提出在執行面上的限制與可能性,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在繁複溝通的過程中完成的。

 

《地帶》的孵化導師王柏偉,在與導演薛祖杰的討論過程中,特別能感覺新一代創作者重視與夥伴的平等關係。攝影/趙珮榕

 

一般對技術不熟悉的導演,常會對技術感到焦慮並想控制,這可能會限縮技術的發展潛力。但在跟《地帶》製作團隊工作的過程中,王柏偉感受到導演對於表演者跟技術夥伴的專業意見都給予尊重,這很值得鼓勵,但相對而言,也會需要較長的磨合期與創作期,在科技藝術領域中,創作者要有開放的心靈跟溝通的能力,並可整合不同的科技元素產生好作品,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。

 

王柏偉提到科技藝術作品有趣的地方在於,它能讓觀眾意識到這些日常生活的事情都是在科技介面下所完成,當觀眾走進劇場欣賞作品時,除了期待能夠跟日常生活有所連結,也能理解到技術的運用,及技術對於我們的影響。王柏偉認為科技藝術作品不只限於所謂的「高科技」,劇場藝術的魅力正是在於不一定需要眾多的人力與資源,就可運用想像力創造出一個故事,他邀請大家一同走進劇場觀賞《地帶》,看它如何透過想像力帶給大家特殊的觀賞體驗,更歡迎每位觀眾提出不同的角度想法,持續激勵創作者,期待未來《地帶》能夠在更多場域空間進行演出。

 

 

 

▌受訪人:王柏偉(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)

▌採訪撰稿:林耿邦

▌圖: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

▌計畫主持人/編導|薛祖杰

  共同創作|陳運成、耿正

  編舞/表演者|李尹櫻

  網頁工程互動設計 |蔡佳礽

  網頁視覺設計|Studio鳴

  主視覺設計|蕭子強

  舞台設計|洪子翔

  燈光設計|王宥珺

  聲響設計|廖海廷

  影像設計|劉千鈺

  舞台監督|鄭智隆

  執行製作|吳志亮

  舞台技術指導|李儒

  燈光技術指導|王雍

  前期執行製作|陳尚亨

  前期舞台監督|陳巧瑜

  創作指導|王柏偉、邱誌勇、姚立群、魏琬容

  指導單位|文化部

  贊助單位|廣藝基金會